蓝色的绒面盒子在灯下泛着陈旧的光泽。肖战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汲取足够的勇气,才缓缓将其打开。没有预想中堆积如山的研究笔记,只有一本薄薄的、牛皮纸封面的日志,以及一枚约莫指甲盖大小、泛着冷冽金属光泽的奇异薄片。他首先拿起那枚薄片。触手冰凉,材质非金非玉,表面蚀刻着极其细微、肉眼几乎难以分辨的纹路,像是某种精密的电路,又带着点生物组织的奇异质感。这就是母亲留下的传感器?它有什么用?他将薄片小心放在一旁,翻开了那本日志。纸张已经泛黄发脆,字迹是母亲特有的、清秀中带着一丝急切的笔迹。开篇记录的多是些研究设想和理论推演,充斥着专业术语。肖战耐着性子一页页翻下去,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色越来越苍白,呼吸也愈发沉重。日志清晰地记录了他母亲——苏雅教授,对“共感纽带”理论的痴迷与探索。她坚信情感是宇宙间最基础的能量之一,可以被量化、引导甚至重塑。她将未出生的孩子作为“初始模板”和“稳定锚点”,试图创造一个完美的情感发射源。然而,记录到实验关键阶段时,笔迹开始变得凌乱,充满了焦虑和自我怀疑。[……频率干扰……意外的谐共振……无法锁定……出现了计划外的连接……][……受体脑波产生强制性耦合……绑定确认……天啊,我做了什么……][……不可逆!为什么会是不可逆?!尝试了所有已知频率阻断方案均无效……连接强度甚至在随时间增强……][……B开始出现明显的情绪接收症状,不稳定,痛苦……这是我的罪孽……]看到这里,肖战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日志证实了张教授所说的一切,甚至更为详细地描述了王一博作为“意外受体”后,早期承受的痛苦。每一个字都像鞭子抽打在他的心上。他强迫自己继续往下看。后面的记录更加绝望,苏雅教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疯狂寻找解决方案的状态。她提到了各种极端的理论,甚至涉及了一些当时被视为禁忌的神经重塑领域,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母亲和科学家在伦理与拯救之间的极限挣扎。直到日志的最后一页,日期是她去世前一周。笔迹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种认命般的解脱。[……所有常规路径都已走尽。或许,方向错了。我们一直试图‘切断’,但这纽带已成为他们神经图谱的一部分,强行剥离即是毁灭。][……如果无法切断,或许只能‘疏导’与‘转化’。钥匙或许不在外部,而在绑定本身。发射与受体的共鸣,可能蕴藏着我们无法理解的力量。][……我将最后的心血封存于此。这枚‘共鸣传感器’,或许能帮助他们感知到连接的真相,而不仅仅是痛苦。但如何使用,能否成功,已非我能预见。愿命运,能给他们一次选择的机会。]日志到此戛然而止。肖战久久无法动弹。母亲最后的话语,像迷雾中的一丝微光。“疏导”、“转化”、“共鸣”、“钥匙在绑定本身”……这些词语在他脑中盘旋。他拿起那枚冰冷的“共鸣传感器”。母亲的意思是,这枚传感器能帮助他和王一博真正“理解”他们之间的连接?甚至可能找到一种新的共存方式?可是,“选择的机会”?事到如今,王一博还会愿意给他,给他们之间这该死的“绑定”,一次机会吗?想到王一博决绝地切断所有联系、近乎自毁的行为,肖战的心就像被无数根针扎一样疼。他将传感器紧紧攥在手心,冰凉的触感刺激着他的神经。他必须试一试。无论希望多么渺茫,他必须找到王一博,必须让他知道,或许还存在另一条路。这不是为了挽回爱情,他知道自己或许已不配,哪怕只是为了减轻王一博的痛苦,他也必须去做。他立刻联系了经纪人,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资源,不惜代价,也要在王一博做出更极端的事情之前,找到他的下落。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张推荐票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 谷籽 = 100 咕咕币
已有账号,去登录
又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