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考成绩公布那天,整个高三年级都沸腾了。
苏晚站在公告栏前,周围同学的议论声像潮水一样涌来。她的目光牢牢锁定在最上方那两个并列的名字上:
第一名:苏晚,语文143,英语148,数学145,理综292,总分728
第一名:周沉,语文135,英语138,数学150,理综300,总分728
"天啊,居然有人和苏晚并列第一!"
"那个转学生数学和理综全是满分?"
"苏晚的语文和英语还是无人能敌啊..."
苏晚的指甲不知不觉陷进了掌心。三年来,她从未让年级第一的位置旁落。而现在,一个转学不到两周的人,就这样轻松地站在了与她相同的高度。
"晚晚,别在意,"林妙妙挽住她的手臂,"他不过是理科厉害点,你总分跟他一样,综合实力还是你强。"
苏晚勉强笑了笑,目光却不自觉地搜寻着周沉的身影。他在人群外围,单手插兜,另一只手拿着本《线性代数及其应用》,似乎对成绩毫不在意。但当他的视线与苏晚相遇时,苏晚清楚地看到他眼中闪过一丝挑衅的光芒。
班主任李老师挤进人群,拍了拍手:"同学们安静!这次模拟考整体不错,尤其是我们班包揽了年级前两名。"他意味深长地看了苏晚和周沉一眼,"下个月全市有个学术竞赛,学校决定每班派两名代表参加。我们班就由苏晚和周沉出战。"
苏晚猛地转头看向李老师,而周沉也终于放下了手中的书。
"老师,我能单独参赛吗?"两人几乎同时开口,然后又同时皱眉看向对方。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李老师推了推眼镜:"这是团体赛,必须两人一组。你们课后来我办公室拿资料。"
下课铃响,苏晚立刻起身去追李老师,却在走廊上被周沉拦住。
"听着,"他压低声音,"我不想跟任何人组队,你去找李老师推掉。"
苏晚扬起下巴:"凭什么是我去?你不想参加可以自己拒绝。"
"因为你是老师的宠儿,"周沉冷笑,"你说的话他更可能听进去。"
这句话像针一样刺进苏晚心里。她握紧拳头:"你以为我靠讨好老师拿第一?我每天学习到凌晨两点的时候你在干什么?看你的高深课外书?"
周沉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她会这么激动。苏晚已经转身走开,背影僵硬得像块钢板。
下午的物理实验课,两人被分到一组。整整四十分钟,他们除了必要的数据核对外一言不发,却默契地完成了整个实验,成为全班最早交出完美报告的小组。物理老师惊讶地看着他们的数据:"你们用了教材外的方法?"
"基尔霍夫定律更适合这个电路模型,"周沉头也不抬地回答。
"但需要先做戴维南等效变换,"苏晚补充道,"这样能减少测量误差。"
物理老师露出赞赏的微笑:"两种思路结合得很好。继续保持。"
"继续保持"——这个词在苏晚听来讽刺极了。她和周沉就像两块同极磁铁,被迫靠近却互相排斥。
放学后,苏晚去了图书馆。竞赛资料显示这次学术竞赛包含数学、物理、文学和综合能力四个板块,正好是两人的强项交叉。她叹了口气,开始整理往届试题。
"这里有人吗?"
周沉的声音从头顶传来。苏晚抬头,看到他端着两杯咖啡站在桌前。
"图书馆不许带饮料,"她下意识地说。
周沉翻了个白眼,把一杯咖啡推到她面前:"无咖啡因的,不影响你晚上睡眠。"
苏晚愣住了:"你怎么知道我喝咖啡会失眠?"
"你桌上那杯咖啡每天下午三点后就会换成茶,"周沉拉开椅子坐下,"这么明显的规律很难注意不到。"
苏晚不知为何感到一阵脸热。她低头抿了一口咖啡——正是她平时喜欢的榛果拿铁,温度甜度都恰到好处。
"我看过竞赛章程了,"周沉翻开资料,"数学和物理我来负责,文学和综合能力交给你。"
苏晚皱眉:"凭什么你来分工?"
"因为这是效率最大化的方案,"周沉指着往届得分分布,"文学板块只占总分20%,而数学物理占50%。"
"但综合能力测试需要团队配合!"
"所以我们得想个办法尽量减少互动,"周沉冷静地说,"比如制定一套简单的信号系统..."
"停!"苏晚拍了下桌子,引来管理员警告的目光。她压低声音:"你这种态度我们不可能赢。团队赛不是个人秀!"
周沉靠回椅背,眯起眼睛:"那你说怎么办?"
"各板块我们一起准备,互相补充短板,"苏晚翻开笔记本,"我整理了近五年的题型分布..."
接下来的两小时,他们激烈地争论每道题的解法。苏晚坚持标准答案的规范性,周沉则推崇各种捷径和技巧。争论声越来越大,最后连图书管理员都过来围观。
"这个多元函数极值问题明明该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苏晚指着一道题。
"但题目有对称性,直接观察就能得出答案,"周沉在纸上画了几个符号,"何必复杂化?"
"因为考试要展示完整的推理过程!"
"浪费时间。正确的结果才是关键。"
"两位同学,"一个温和的声音打断他们。教数学的郑教授不知何时站在了他们身后,"能让我看看你们的解法吗?"
苏晚顿时涨红了脸,而周沉则面无表情地把草稿纸推过去。郑教授仔细比较了两种方法,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精彩!截然不同却同样有效的思路,"他指着苏晚的解法,"这是标准的分析思维,严谨全面。"然后又指向周沉的草稿,"这是直觉思维,直击要害。如果你们能融合这两种风格..."他意味深长地看了两人一眼,"市里没有哪个学校是你们的对手。"
郑教授走后,图书馆恢复了安静。苏晚偷瞄了一眼周沉,发现他正盯着她笔记本边缘的一行小字出神。那是她用红笔写的自我激励:"每天进步1%,一年后就是37倍的自己"。
周沉突然开口:"你为什么这么在意成绩?"
苏晚合上笔记本:"你不也在意吗?不然怎么考到满分?"
"考试对我来说很容易,"周沉耸耸肩,"但对你来说好像生死攸关。"
这句话刺痛了苏晚。她收拾书本准备离开,却不小心碰掉了周沉的书包。几份文件散落出来,其中一封带着某顶尖大学校徽的信件吸引了她的注意——"保送邀请函"几个字清晰可见。
周沉迅速捡起信件塞回包里,但苏晚已经看到了落款日期是三个月前。
"你拒绝了保送?"她难以置信地问。
周沉的表情变得难以捉摸:"不关你的事。"
"那你为什么转学来我们这种'普通重点'?"苏晚引用了林妙妙的话。
周沉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她:"也许只是为了证明,你们拼命争取的东西,对我而言不过是随手可得。"
这句充满挑衅的话本该激怒苏晚,但她却注意到周沉说这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包带子——一个微小却泄露情绪的紧张动作。
"我不信,"苏晚直视他的眼睛,"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放弃前途。"
周沉的眼神闪烁了一下,就在苏晚以为他要说出什么时,图书馆的闭馆铃响了。他转身收拾书包:"明天继续。早上七点,图书馆见。"
苏晚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第一次感到这个看似傲慢的天才身上,或许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回到家,苏晚继续研究竞赛资料到深夜。她打开一个隐藏文件夹,里面是她收集的各校优秀学生的公开论文和竞赛视频。犹豫片刻,她在搜索栏输入"周沉"和"数学竞赛"。
几秒钟后,屏幕上出现了一段去年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决赛的视频。镜头扫过参赛者,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画面中——周沉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拿着金牌,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标题写着《周沉再夺冠军,创下连续三届满分纪录》。
苏晚点开另一个链接,是一篇学术期刊的访谈。记者问周沉为什么放弃国际赛事,他的回答简短得近乎冷漠:"个人原因。"
她关掉电脑,窗外月光洒在书桌上。那个在图书馆咄咄逼人的周沉,和在领奖台上毫无喜色的周沉,哪个才是真实的他?而她自己,又是否真的只是为分数而学习?
床头闹钟显示凌晨一点。苏晚翻开周沉今天在草稿纸上随手画的解题思路,那流畅的线条和跳跃的思维,像是一扇半开的门,隐约透出门后那个她还不了解的世界。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张推荐票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 谷籽 = 100 咕咕币
已有账号,去登录
又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