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 系统
  • 宋体
  • 楷体
A- 16 A+

隋文帝避暑仁寿宫

书名:隋文帝避暑仁寿宫 作者:渭城来客 本章字数:2863 广告模式免费看,请下载APP

4)牛弘,本姓裛[yì],字里仁,安定鹑觚(今陕西长武县和甘肃灵台县)一带人。

牛弘尚在襁褓之中时,有相士见了他,就对他父亲说:“这个小孩日后当会富贵,好好养他。”

少年时期,牛弘就好学,曾和杨素同窗共读过,对杨素的为人十分了解。

杨素也发现牛弘性格宽容厚道,总是专心致志地学习。

北周时,牛弘先后担任多个官职,很有美名。

入隋后,杨坚授牛弘散骑常侍、秘书监,进爵奇章郡公。

牛弘看到历代文献典籍散失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上表杨坚,请求开民间献书之路。杨坚采纳了他的意见,使散失文献在一、二年间就稍稍齐备。

从此而言,牛弘是开创藏书史研究的第一人。

牛弘在对隋代以前书籍的亡佚情况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著名的藏书“五厄论”。

“五厄”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四-牛弘》中记载:

牛弘认为:“昔日周德既已衰微,旧经乱弃。孔子凭大圣人的才能,开创大业,制定法令,制《礼》删《诗》,正五始而修撰《春秋》,阐发《十翼》,弘扬《易》道。及秦始皇统一天下,吞并诸侯,先王典籍,焚毁殆尽。这则是书籍的第一次厄难。

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情况是这样的: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仆射(博士长官)周青臣乘机称赞秦始皇:“以前秦国土地不过千里,全靠陛下神灵明圣,平定天下,赶走蛮夷,日月照及之处,无不臣服。改诸侯国为郡县,人人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祸患,天下万代相传。自上古以来,没人比得上陛下的威德。”

秦始皇听后喜形于色。

博士齐人淳于越听了周青臣的话后驳斥道:“臣听说殷、周的君王统治天下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作为辅佐。现在陛下拥有天下,而子弟却是普通百姓,一旦出现田常、六卿之类的臣子,没有辅助之人,怎么来挽救呢?办事不以古人为师而能长久的,我从未听说过。现在周青臣又当面奉承以加重陛下的过失,不是一个忠臣。”

历史上把这次廷争称为周、淳之争。

然后,秦始皇将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去议论。

时任丞相的李斯蓄意扩大事态,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所有的“诸生”及私学。

李斯针对淳于越的言论,认为“五帝不相变,三代不相袭”,也就是自古以来因时代不同,国君的治理方法也要改变。

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统一,儒生们却“不师今而学古”,然后指责当世,惑乱百姓;他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以“私学”诋毁“法教”,指责朝政法令,甚至造谣诽谤。这种现象如不禁止,必将削弱皇帝的权威,并会结成反对的派别。

李斯给秦始皇建议道:“我请求史官将不是秦国历史的史书全部烧毁。不是博士官所职掌,天下有敢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都要交给地方官员一起烧掉。有敢相互一起谈论《诗》、《书》的处死。凡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情而不检举的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不烧书的,受黥刑,去筑城。不用烧毁的,只是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书。如想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立即下令禁私学,焚《诗》、《书》,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

秦代首都咸阳于是纵起了焚书的烈火,随后,这样的烈火在全国各郡都被点燃了,持续了一个多月都没有熄灭。

在这遍及全国的大火中,秦以前的中国古典文献,除自然科学(医药、种树)及神学(卜筮文献)外,几乎全都变成了黑炭。

所以,牛弘说秦始皇下令焚书是第一厄。

牛弘认为:“汉朝建立,制定藏书的政策,设置校书的官职。到了孝成帝,派遣谒者陈农搜求天下的遗书。诏令刘向父子校勘篇籍。汉朝的典籍文献,到这个时候算是最盛。到王莽末年,全部焚烧。这是书籍的第二次厄难。

即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后宫室图书焚烬是第二厄。

牛弘认为:“到了汉孝献帝迁都,吏人扰乱,图书缣帛,都被用作帷帐行囊。收拢起来往西京运的,装了七十多车,逢西京大乱,一时间被烧个净光,这是书籍的第三次厄难。

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移都时,图书缣帛唯剩帷囊是第三厄。

牛弘认为“魏文帝代汉自立,重新收集经典,都藏在秘书省,占用了内外三座楼阁,遣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有的书籍,论者都称赞其所删优劣有别。晋朝继承魏朝,文章典籍更多。晋秘书监荀勖定《魏内经》,另著《新簿》。逢刘粲、石勒进犯,书籍又在逃遁中丢失。这是书籍的第四次厄难。”

即十六国时期,汉赵皇帝刘聪死,太子刘粲[càn]继位,由于他太荒唐无道,被皇亲发动的叛乱杀害,听到消息的刘曜和石勒两位大将在318年发兵平阳平叛,使朝章国典失坠,此是第四厄。

牛弘认为“永嘉之后,寇贼四起,其建立国家,虽传名号,法令礼乐,却寂灭无闻。刘裕平定姚氏,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总共才有四千卷,皆是赤轴青纸,文字古拙,一并归于江南。宋秘书丞王俭依照刘氏《七略》,撰写《七志》。梁人阮孝绪也撰写有《七录》。总计其书数,共三万多卷。及侯景渡江,消灭梁朝,秘书省的经籍虽经过战火,但文德殿内的书籍,依然保存了下来。萧绎占据江陵,派兵将平定侯景之乱,收集文德殿的书籍和公私典籍重本,计有七万余卷,全部送往荆州。及周兵入郢,萧绎把这些书集中在外城焚烧,所剩仅十之一二。这是书籍的第五次厄难。”

即周师入郢,梁元帝萧绎下令舍人高宝善入东阁竹殿,将所藏古今图书十多万卷全部焚毁,这是第五厄。

牛弘的“五厄论”对后世的藏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又召来京城里的韦霈(生卒年不详)及南洋的杜頵(jūn,生卒年不详)等天下工书之士整理皇室藏书,使平陈后皇室所藏经籍的纸墨不精、书写拙劣问题、残缺问题得到改变。

牛弘还与学者王劭(生卒年不详)等编撰了《开皇四年四部目录》《开皇八年四部目录》《开皇二十年四部目录》等,对隋代的图书整理事业做出了贡献。

牛弘也擅长文学,通律令,授命主撰了《大业律》18篇500条。

开皇三年(583年),牛弘奉命修撰《五礼》,共写成百卷,使儒家文化得到复兴。

开皇九年(589年),杨坚下诏改定雅乐,又作乐府歌词,撰定圆丘五帝凯乐,并议及了音乐之事。

牛弘提出建议,请求十一月以黄钟为宫,十三月以太簇为宫,杨坚说:“不必作旋相为宫。暂且作黄钟一均。”

牛弘又呈上建议,请求正定新乐,杨坚认为他的建议很好,便下诏让他与姚察(533—606年)、许善心(558年—618年)、何妥(生卒年不详)、虞世基(?-618年)等人一起,正定新乐。

后来,杨坚授牛弘为大将军、吏部尚书,然后又令他和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生卒年不详)等人一起,召集各位儒生,讨论新法中杀人刑法的轻重。

牛弘提出的见解,众人都很佩服;事奉皇帝既能尽礼,更能以仁厚对待下属,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和牛弘相比,杨素却凭着才气和富贵看不起人,常轻侮大臣。

牛弘知道杨素非常贪恋做官,一张嘴说话,就要说到将来做大官的事情。

他于是对杨素说:“做不做官看造化,不可强求。”

尽管杨素是个很高傲的人,但他和牛弘的关系还是比较随便一些,常互开玩笑,谁也不生谁的气。

牛弘有时候冷淡地对待杨素,杨素也不放在心上。

比如有一次杨素将要带兵进攻突厥,到太常和牛弘话别,牛弘把杨素送到中门后,就停下了。

杨素说:“大将出征,所以来话别,你为什么相送如此近呢?”

牛弘拱拱手说,送送就可以了。然后就退回去了。

杨素笑笑说:“奇章公的智慧可及,但愚却不可及。”

您看的是关于宫斗的小说,作者精巧的在章节里包含了宫斗,皇权富贵,勤奋更新等元素内容。

感谢您的支持和推荐哦~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0 推荐票
1 2 3 4 5 全部

1张推荐票

非常感谢您对作者的谷籽投喂~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0 咕咕币
1谷籽 3谷籽 6谷籽 13谷籽 70谷籽 150谷籽

1 谷籽 = 100 咕咕币

找回密码

又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