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 系统
  • 宋体
  • 楷体
A- 16 A+

隋文帝避暑仁寿宫

书名:隋文帝避暑仁寿宫 作者:渭城来客 本章字数:1512 广告模式免费看,请下载APP

李渊建唐代隋后,在武德年间(618年-626年),任命崔善为为内史舍人、尚书左丞,他当这些官职都能尽职尽责、严厉廉明,取得了很好的名声。这也使得不少下级官吏很厌恶崔善为,他们以他背驼身矮而编了顺口溜嘲骂他:“崔先生弯得象只钩,熬年头得到封侯,肩膀上没有脖颈,胸前多长一个头”。唐高祖李渊听到后安慰崔善为说:“浅薄的小人,仇恨正直。从前北齐末年奸吏编歌骂斛律明月(515年―572年),而齐后主高纬昏庸,杀了他一家。我虽然不算高明,但也绝不会干这样的事。”李渊随后悬赏追查编造流言的人,并惩处了他们。当时,傅仁均(生卒年不详)发表了《戊寅元历》,一时间议论纷纷,有褒有贬。地理学家李淳风(602年-670年)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十八条错误。崔善为奉高祖李渊命令,考校了傅、李二家的优缺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许多观点。到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或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贞观初年,崔善为担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刺史。当时朝廷有人谏言太宗让人口稠密地区的人民迁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区。崔善为给太宗上表道:“京城附近人口稠密,青壮年男子都编入军府。若让他们随意迁移流出关外,则京城附近空虚,实在不是好办法。”太宗便没有下诏进行移民。崔善为后来历任大理寺卿、司农卿,工作称职。但由于他与少卿的关系不好,离京去秦州(今甘肃天水)担任刺史,最终死在任上。(5)杨素、宇文恺等人利用好几天时间最终将仁寿宫的建造大方敲定之后,于是,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二月,建造仁寿宫的工程正式启动了,至隋开皇十五年(595年)三月初该工程完全竣工,杨素他们先后共从全国各地调来了10万左右的民夫参与了此项浩大离宫的修建。当初在平整仁寿宫地基的时候,由于督使严急,所以很多人非常的疲备不堪,以至于倒地即死,而他们的尸体却被填入坑中,然后再在上面用土石覆盖住,最后筑成平地。史料记载以这样的方式死去的人数以万计。这些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东至庙沟口,西至北边那道沟(北马坊沟)的东畔,北至碧城山腰,南临杜水北岸筑起了周长一千八百步的城垣,又围绕西海苑筑起了一处面积达六百亩左右的外城(又叫僚城)。《新唐书》记载:仁寿宫“周垣千八百步(合今2.664公里),并置禁苑及府库、官寺(衙署)等”,可见仅其官城的规模很大,而且有宫墙、宫门、禁苑、府库、官员的衙署等。禁苑外围有沿山脊修建的外宫墙,足见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旧唐书》记载:仁寿宫设置了专门的衙署来管理维护离宫。具体是宫内设有总监,其建制是:“监一人,从五品下。副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从七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下。录事一人,府三人,史五人。宫监掌检校宫树, 供进炼饵之事,副监为之贰。”这么多人维护管理仁寿宫,说明其功能之健全,规模之巨大。唐代名臣魏征(580年-643年)撰文、大书法家欧阳询(557年—641年)丹书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这样描述了整个仁寿宫(唐时改名九成宫)的建筑情况:“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另外,杜水南岸又高筑土阶,阶上建阁,阁北筑廊至杜水,水上架桥直通宫内。唐代诗人吴融的《过九成宫》写到避暑离宫仁寿宫(唐代改名九成宫)时,说该宫是建筑在“万迭青山但一川”的杜水河两岸的,该句的上句是“升平旧事无人说”。仁寿宫名曰“仁寿”,实际上它是建筑在万人尸骨之上供统治者优游消夏的一处乐园。

您看的是关于宫斗的小说,作者精巧的在章节里包含了宫斗,皇权富贵,勤奋更新等元素内容。

感谢您的支持和推荐哦~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0 推荐票
1 2 3 4 5 全部

1张推荐票

非常感谢您对作者的谷籽投喂~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0 咕咕币
1谷籽 3谷籽 6谷籽 13谷籽 70谷籽 150谷籽

1 谷籽 = 100 咕咕币

找回密码

又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