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末的一场冷雨过后,荷乡的荷叶渐渐枯了,卷成浅褐色的筒状伏在水面,游客也像跟着候鸟走了似的,村口的石板路又变回了往日的安静。宋知暖坐在仓库窗边,手里摩挲着一片晒干的荷叶,看着窗外光秃秃的荷池,忽然想起之前和林晚说的“让温暖延续一整年”,便翻出手机给林晚发了条消息:“要不要来仓库煮茶,聊聊冬季文创?”
林晚来得很快,还带了个牛皮纸袋子,里面装着她查的资料——有古法香包的配方,还有外地乡村做冬季手作的案例。“你看,荷叶晒干后磨成粉,混上薰衣草、陈皮,就能做香包,既保留了荷乡的味道,又能安神。”林晚说着,把一张荷池雪景的照片推到宋知暖面前,“上次我拍的,雪落在枯荷上特别有意境,做成明信片肯定好看。”
两人一拍即合,第二天就找了村里的李奶奶——李奶奶手巧,一辈子做针线活。宋知暖把磨好的荷叶粉、剪好的素布片递过去,李奶奶指尖捏着布角,三两下就缝出个小巧的荷花形状:“这活儿不难,村里好多媳妇、姑娘都会,我能教她们。”
消息传出去,村里的妇女们都来了仓库。宋知暖把素布染成浅青、米白两色,林晚则在布片上印上简化的荷花纹样,李奶奶手把手教大家穿针引线。苏梦璃也凑过来,学着缝了个歪歪扭扭的小香包,非要塞给宋知暖:“暖姐姐,这个送给你,冬天闻着就像还能看见荷花。”
荷叶香包做了第一批后,宋知暖试着在网上挂了链接,没想到第一天就卖出去二十多个——有买家留言说“想把荷乡的夏天留在衣柜里”,还有人问“有没有荷乡冬天的照片,想看看雪后的样子”。这让宋知暖来了灵感,她拉着林晚,趁着一场初雪,在荷池边拍了一组照片:雪落在枯荷茎上,水面结着薄冰,远处的老房子屋顶盖着一层白霜,连仓库门口的老槐树都挂着银条。
这些照片做成明信片后,宋知暖特意在背面加了一行小字:“荷乡的冬,是给夏天的回信。”她还和林晚一起,把村民们做的香包、明信片打包成“暖冬礼盒”,里面再塞一小袋荷乡的炒茶,收到礼盒的买家纷纷在评论区晒图,有人说“打开盒子就闻到了荷叶的清香,冬天都不觉得冷了”。
可光有文创还不够,宋知暖看着村里闲置的手作材料,又想起了新点子。她和林晚请了镇上的编织老师,来村里教大家编竹篮、草席——用的是荷池边的芦苇杆,还有山上的细竹条。编织老师教得仔细,村民们学得认真,王婶编了个带荷花纹的竹篮,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冬天没事干,现在编篮子既能挣钱,还能和大家一起热闹。”
十二月初,荷乡下了场大雪,整个村子裹在白皑皑的雪里。宋知暖接到个陌生电话,是之前来拍婚纱照的情侣:“我们想再来荷乡,看看雪后的荷池,顺便买些暖冬礼盒当新年礼物。”挂了电话,宋知暖走到门口,正好看见林晚在扫仓库前的雪,远处还有几个游客,正举着相机拍雪后的荷池,手里拎着的,正是村里卖的暖冬礼盒。
苏梦璃拉着弟弟跑过来,手里拿着两个刚编好的小竹筐:“暖姐姐,林晚姐姐,我们去给游客送热炒茶吧!”宋知暖笑着点头,和林晚一起,把炒茶倒进粗瓷碗里,递到游客手里。热气袅袅中,有游客说:“原来荷乡的冬天,也这么暖。”
希望大家喜欢我写的这本小说,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们也可以提出来在评论区。我都会按照你们的意见去改。这是我第1次写小说,有什么写的不好的地方你们也可以提出来,用读者看到我这个做人的诚意,所以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们都可以说出来,在评论区我都会改 谢谢大家的喜欢。如果大家真的喜欢我这本小说的话。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会看的,看到你们的留言我也会开心的。有什么写的不好的地方,大家多多包涵,提出意见就好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张推荐票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 谷籽 = 100 咕咕币
已有账号,去登录
又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