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A大,冰雪消融,枝头冒出嫩绿的新芽,空气里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新学期开始,校园重新热闹起来。
王一博和肖战的关系,在经历了寒假的短暂分离后,似乎进入了一个更加自然和亲密的阶段。他们不再需要刻意寻找独处的机会,默契已经融入日常的每一个细节。
早晨,如果第一节有课,肖战会揉着惺忪睡眼爬上五楼,把赖床的王一博从被窝里挖出来,两人一起冲向食堂买豆浆油条,边吃边往教学楼跑。如果上午没课,他们可能会共享一副耳机,在洒满阳光的图书馆角落,一个敲代码,一个看文献,偶尔抬头交换一个眼神,或者用笔轻轻戳一下对方的手臂,提醒对方该休息了。
新闻学院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小组讨论和外出实践。一次,肖战的小组要做一个关于城市旧书摊的专题报道,需要连续几天傍晚去不同的旧书市场采访和拍摄。那几天,王一博下课后总会“恰好”出现在肖战小组集合的地点附近,然后“顺路”陪他们走一段。
组里的女生悄悄戳肖战,挤眉弄眼:“你家那位又来‘护驾’啦?”
肖战脸一红,嘴上说着“别瞎说”,眼睛却不由自主地瞟向不远处那个倚着自行车等待的身影,心里甜丝丝的。收工后,王一博会载着他,慢悠悠地骑回学校。晚风吹拂,肖战会轻轻环住王一博的腰,把脸贴在他宽阔的后背上,感受着衣料下传来的体温和有力的心跳。
三月中旬,A大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各个社团和学院都使出浑身解数,搭起展台,举办活动,整个校园像个热闹的集市。
话剧社的年度大戏是文化节的重头戏之一。这次肖战虽然不是主角,但负责了重要的幕后工作,忙得脚不沾地。演出的前一晚,他在活动中心核对道具到深夜,出来时才发现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春雨。
他没带伞,正发愁怎么回宿舍,就看到路灯下,王一博撑着一把黑色的长柄伞,安静地站着,手里还提着一个保温袋。
“你怎么来了?”肖战惊喜地跑过去,钻进伞下。
“猜你没带伞。”王一博把保温袋递给他,“给你带了宵夜。”
肖战打开一看,是他最爱吃的那家小笼包,还冒着热气。他眼眶一热,抬头看着王一博被灯光柔化的侧脸:“你吃了吗?”
“吃过了。”王一博揽过他的肩膀,往宿舍方向走,“走吧,雨大了。”
伞下空间有限,两人靠得很近。肖战一边吃着热乎乎的小笼包,一边感受着身边人传来的安稳气息,觉得连日来的疲惫都一扫而空。雨水敲击伞面的声音,成了此刻最动听的伴奏。
文化节当天,话剧社的演出大获成功。谢幕时,肖战站在后台的幕布边,看着台下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的目光下意识地在观众席里寻找,很快就在后排角落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王一博坐在那里,没有鼓掌,只是静静地看着台上,目光专注。当肖战的目光与他对上时,他微微点了点头,嘴角勾起一个极淡的弧度。那个瞬间,肖战觉得比得到全场的掌声还要开心。
演出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肖战卸了妆,换回自己的衣服,从后台出来,发现王一博还在外面等他。
“等很久了吧?”肖战跑过去,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红晕。
“没多久。”王一博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睛,伸手帮他理了理被舞台发胶固定过、还有些凌乱的刘海,“演得很好。”
简单的四个字,让肖战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他主动牵起王一博的手:“走!庆祝一下,我请你吃夜宵!”
两人走在雨后湿润的校园小路上,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长。文化节的喧嚣渐渐远去,周围安静下来,只剩下彼此交握的手和轻快的脚步声。
“下学期,”肖战忽然开口,声音带着憧憬,“我们申请校外住宿吧?租个小房子。”
王一博侧头看他:“想搬出去住?”
“嗯!”肖战用力点头,“想有个完全属于我们俩的空间。可以一起做饭,一起看电影,不用怕打扰室友……”
他说着,脸上露出向往的神情。王一博看着他的侧脸,握紧了他的手:“好。”
一个字,承载了对未来的共同期许。
春意渐浓,他们的感情也在日常的浸润中,如同抽枝展叶的植物,越发茁壮,越发茂盛。热恋的甜蜜,褪去了最初的炽烈,沉淀为更加深厚、更加安稳的温情。每一天,都像是为共同的未来,添上一块坚实的砖瓦。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张推荐票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1 谷籽 = 100 咕咕币
已有账号,去登录
又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