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 系统
  • 宋体
  • 楷体
A- 16 A+

隋文帝避暑仁寿宫

书名:隋文帝避暑仁寿宫 作者:渭城来客 本章字数:3566 广告模式免费看,请下载APP

8.杨坚考察杜水河岸的目的是修建避暑行宫

(1)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夏季,高颎来到杜水河一带考察,是为了给杨坚寻找一处躲避京城炎夏的地方。

杨坚建隋之后,看两汉南北朝以来的长安城的宫阙之间,民居杂处,认为它“不足建皇王之邑”,于是诏左仆射高颎,将作大匠刘龙等,在汉故城东南二十一里处的龙首原上创造新都,名曰大兴城。

大兴城东西十八里余,南北十五里余。城内北部为皇城;皇城内北部又为宫城,即杨坚的大兴宫。

杨坚又看大兴城不便于民,于是在其内唯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区域分明。

大兴城中于是寺观林立,多者一坊数寺。

其中,大兴善寺为京城之最。

京城西南隅的庄严寺为杨坚所立,隋炀帝杨广大业七年(611年)才建成。

城西的大总持寺,是杨广为杨坚所立,制度与庄严寺同。

后世所称的唐长安城,实际是杨坚所创建。

大兴城建好以后,接连有好几年,夏季的时候无比炎热,使宫内宫外的人被热得无处藏身。

杨坚为了不使自己及宫内人员遭受炎热之罪,于是和高颎、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许多文武大臣商议,尽快寻找一处清凉之地来避暑。他敕命高颎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可以避暑纳凉的佳地。

高颎详看了各地报送的山川图,又多方打听后,知道了岐山之北杜水河中游的一个叫杜阳村的地方很适合,于是决定到杜阳村实地看一看。

当他领着几个人悄悄到杜阳村实际考察了一番后,觉得这个地方确实在夏季的时候很凉快,很适合皇帝前来纳凉避暑。

考察期间,他认识了杜大宝。

回京城后,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亲身感受到的杜阳村的情况禀告给杨坚,杨坚说他也要到杜阳村看看。

(2)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正月二十一日,杨坚先率领蜀王杨秀及高颎、杨素、宇文恺(555年-612年)等简装巡幸岐州,一起围猎。

在围猎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杜水流域。

杨坚想起高颎说过的杜水河畔的杜阳村宜于修建避暑离宫的事情,于是决定亲自去看看。

临行前,杨坚让杨秀继续待在岐州处理公务,然后带着其他人向杜阳村进发。他给随行人员说:“在路上,你们谁都不得暴露朕的真正身份,如果有人问,就说朕是做生意的客商。”

出发后,大家都把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所遇之人都不知道杨坚他们究竟是什么人。

至于杨坚在临上青莲山之前,高颎暴露了他的身份,那完全是无意的。

在朝中,高颎整天称呼杨坚为皇上、陛下,已经习惯了。

这次杨坚特意不让众人称呼自己为皇上、陛下,真把高颎憋坏了。

当高颎称杨坚为陛下之后,他也知道自己的罪过不小;但他是杨坚跟前的重臣,杨坚在很多事情上都离不开他,所以杨坚没有怪罪他。要是职位低的,或者仆从,可能都性命难保了。

杨坚在十几个人的精心呵护之下没用多少时间就上到了青莲山山顶。

(3)青莲山在杜水流域的东南岸。

杜水是渭北山区里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杜头村西边四五十里处一个叫硬里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山名叫俞山,杜水就是从俞山里流出来的。

杜水所在的区域属于六盘山向东延伸过来的千山山系。

千山在雍州(今宝鸡市凤翔区)北边的羊引关分为南北两支,北支向东北方向蜿蜒而去,官名叫页岭[“页”读xúe,本应是“踅”,“踅”是“横”的意思,书名却为“页岭”],南支略向东南绵延过去,从分叉处算起一百多里的一段山系叫凤山,后面的一段至尽头的山系叫岐山。岐山山系里又有石臼山、火石山、青莲山等山。

页岭和凤山岐山山系之间的区域为杜水、漆水流域。杜水、漆水本来是一条水,但在由西向东流经杜阳村东边不远处的一个山嘴时,突然折向向东南方向流去,经历了连绵山谷后,在关中平原上静静地流淌了几十里,最后注入关中平原上的大河渭河。

旧石器时代,先民就已经在杜水流域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已有氏族部落聚居。

杜水、漆水的名称在夏朝时就出现了,那时人们把这条河折向前的一段叫杜水,折向后的一段不再叫做杜水,而是叫做漆水。原因是这一段的河水颜色如漆。夏禹“治漆及岐”的记载,就是指夏禹疏通杜水下游的漆水的事情,当时这一流域属于雍州管辖。

商朝时,周人祖先不窋[kū]率族人从关中平原腹地上的邰(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漆水西岸的一个古镇)沿漆水流域到达它的上游杜水流域,建立杜林邑(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招贤镇),历二代后,不窋之孙公刘又翻越北边的页岭,迁都于页岭北麓、泾河岸边的开阔地豳(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

古公亶[dǎn]父时,因受狄人侵略,又由豳退出南下,重新集结在岐北高山山地(今杜水南岸石臼山、火石山、岐山一带)休养生息;后继续南迁到周原(今岐山县境内),定都在岐阳(今岐山县京当镇岐阳村)。

《诗经·大雅·绵》中所说的“自土(杜)沮漆”及“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等就是指周民族从漆水流域来到上游杜水流域生息,又从杜水流域迁往泾水流域,再返回杜水流域、漆水流域,最后在漆水流经的周原建国定居的事情。

古人把水侧较大的湖泊称做西水浒,这里的西水浒指的就是漆水旁边的湖泊。

西周时,杜水流域属西周管辖;东周,归秦国管辖。

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共历经39王(秦靖公、秦夷公实际上未即位,所以应该为37王),其中的第15位王秦康公(公元前620—公元前609年)和第16位王秦共公(公元前608—公元前604年)死后就葬在杜水源头硬里旁边一个叫劬[qú]社(今名高峰寺,在今宝鸡市麟游县两亭镇)的地方,《史记》对此有记载。

秦朝时,以杜水向东南方向折向处为界,将北面的地区(今彬州市)、东面地区(今永寿县)设置为漆县,商朝时的杜林邑(今麟游县招贤镇)、秦国时的杜阳县(县治也在今麟游县招贤镇)周边及西面的广大地区继续设置为杜阳县,漆县、杜阳县都由内史地管辖。

西汉时,沿秦治,把杜阳县、漆县归属于右扶风管辖;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后,将杜阳县划归汉安郡管辖。

三国时,杜阳县、漆县(属魏)归扶风郡管辖。

西晋初年(265年),撤销杜阳县(共存在了486年),其地西南归雍县管辖,东北归漆县管辖,但都属右扶风。

北魏皇兴二年(468年),杜水流域北部的页岭山塬一带属白土县,归新平郡(今彬州市)管辖;南部的石臼山、火石山、岐山一带属雍县,归秦平郡管辖。

西魏时,杜水流域南部山地属雍县,归岐山郡辖;北部页岭山塬地区划归鹑觚[chún gū]县(今长武县)管辖。

隋朝建立继续延续旧制,杜大宝所在的村子仍然叫做杜阳村,因为它是杜水经流的最后一个村子,所以又叫杜头村,杜头村的村名可能早就存在了。

杜水、漆水流域群山结秀,春夏秋三季时候绿荫铺地,泉水淙淙,就是冬季之时也是绿树连片,那是翠柏和油松使然。

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这一片区域在冬季之时不怎么寒冷,在酷夏之时竟然一片清凉,是一处避暑纳凉的胜地。

(4)现在,杨坚所上的青莲山不高,只有1000多米,但山上的植被却非常茂密。

由于杨坚来的时间是冬春交替的时间,所以山上除了松柏青翠之外,其他植物都呈现出干枯之状。

但开春之后,它们又会是一片郁郁葱葱之状。

杨坚坐在仆从铺了一块棉垫子的石头上之后,向山下的开阔之处望着。刚好杜弗吝提着一瓦罐热茶上来,杨坚就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地说:“娃娃受累了,你叫啥?几岁了?”

杜大宝看着儿子,只怕他回答得不好。但杜弗吝却大大方方地说:“我叫杜弗吝。十岁了。”然后竟然在地上用干枝条写起了名字。

杨坚一看,哈哈笑着说:“娃娃,你爹给你起这名字好得很,你知道意思吗?”

杜弗吝大声回答:“知道,就是让我为人不要小气、吝啬。”

杨坚说:“好好,你这娃娃聪明得很,好好读书,将来当个大好人,很多人就会享你的福了。”

高颎知道杨坚说的大好人是“大官人”的意思,他给杜大宝说:“好好叫娃读书,做有大用的人。”

杜大宝回道:“明白。”

高颎看杨坚很高兴,说明他对这个地方很满意,心里一直存在的担心多少有些消除。

(5)杨坚喝着茶的时候,想起了隋朝在大兴城定都之后,自己心里并不常常感到高兴的事情,主要原因就是夏季的时候,皇宫里面太热了,整个大兴城太热了,很多时候,自己都有一种要逃离大兴的强烈想法。但这种痛苦不堪的日子自己却过了十二三年,实在是忍受不了了。

后来,众臣给自己进谏找一处纳凉避暑之地,建造离宫,让自己享受一下凉爽。自己于是下诏让他们广搜天下凉爽之地。

大臣高颎最终推荐岐山北麓杜水河畔的杜阳村可以成为避暑之地。

高颎给自己的奏折中说:杜阳村这地方特别适合建造避暑离宫,它四面环山,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天台山突兀川中,石骨棱棱,松柏满布,三伏天平均气温只20度多一点,微风拂徐,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实为消夏之佳境。

杜阳村位于大兴城西北300多里之处,离京都不远,自己看了奏折中的介绍后心有所动,又看了高颎呈上的山川地图,就和其他地方的绘图比较来比较去,最终觉得杜阳可做首选。

为了不出现文字描述和实际情况有差距的现象,自己决定在新年的气息还没彻底散去之时,率领少量人来做一个实际考察。

众人看杨坚坐着歇息,没有谁敢打扰。

您看的是关于宫斗的小说,作者精巧的在章节里包含了宫斗,皇权富贵,勤奋更新等元素内容。

感谢您的支持和推荐哦~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0 推荐票
1 2 3 4 5 全部

1张推荐票

非常感谢您对作者的谷籽投喂~

您的支持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0 咕咕币
1谷籽 3谷籽 6谷籽 13谷籽 70谷籽 150谷籽

1 谷籽 = 100 咕咕币

找回密码

又想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