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再起

书名:【星邱同人】潜龙焚香
作者:利己主义

佛前烛下的盟誓,如同投入心湖的一颗炽热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未平。黄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如同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皇觉寺,只留下禅房中若有若无的冷冽气息,以及邱鼎杰心中那份沉甸甸却又滚烫的承诺。

邱鼎杰抚摸着被黄星紧握过的手腕,那里仿佛还残留着对方的力度和温度。他走到窗前,推开一丝缝隙,天际已泛起鱼肚白。寒风涌入,吹散了些许室内的暖昧与悸动,却吹不散他眼底的坚定。殿下为他甘冒奇险,他更不能成为拖累。这寺中清修,不再是囚笼,而是他积蓄力量、静待时机的蛰伏之地。他重新点亮青灯,铺开纸笔,开始抄录一部更为艰深的《大智度论》。这一次,他的笔触愈发沉稳,心中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黄星潜回宸王府,天色已微明。他换下夜行衣,脸上不见丝毫疲惫,反而目光炯炯,如同经过淬炼的利剑。昨夜之事,风险极大,却也收获极大。他不仅挫败了一场潜在的阴谋,更与邱鼎杰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确认了彼此的心意。这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力量。然而,他也深知,此举必然会引起对手的警觉和反扑。

果然,数日之后,朝堂之上,风波再起。

先是御史台有人上本,参劾宸王黄星“结交方外,行为不检”,虽未指名道姓,但暗指其与皇觉寺中某人往来过密,有损皇家威仪。紧接着,又有言官弹劾兵部某些官员“结党营私,唯宸王马首是瞻”,试图将黄星在兵部日渐增长的影响力描绘成拉帮结派、图谋不轨。

这些奏章,证据模糊,多为风闻弹劾,但其指向性明确,时机巧妙,显然是淑贵妃一党在试探皇帝的态度,并试图给黄星泼上污水。

御书房内,皇帝将几份奏折掷于黄星面前,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星儿,这些弹劾,你怎么看?”

黄星早已料到会有此着,他神色不变,躬身答道:“回父皇,儿臣行事,但求问心无愧,为国尽忠。至于结交方外,儿臣确曾因北疆之事,与还俗居士邱鼎杰有过交集,彼时他助儿臣破敌有功,儿臣感念其才,偶有请教经义,皆是光明正大,并无不可告人之处。若因此惹来非议,儿臣愿闭门思过,避嫌自省。至于兵部之事,儿臣奉旨办事,唯才是举,若有官员因敬佩儿臣而愿效忠朝廷,儿臣以为,此乃朝廷之福,而非结党之证。一切但凭父皇圣裁。”

他这番回答,不卑不亢。承认与邱鼎杰有交往,但将其归于“公务”和“请教经义”,撇清了私相授受的嫌疑;对于兵部的影响力,则巧妙地将个人魅力转化为对朝廷的忠诚,反将一军。

皇帝深邃的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缓缓道:“朕自然信你。不过,人言可畏,你既为亲王,更需谨言慎行,避嫌远疑。邱鼎杰既在皇觉寺清修,你便少去打扰,让他安心静养吧。至于兵部,你做得不错,但也要注意平衡,勿要让人抓住把柄。”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黄星再次躬身。皇帝的话,既是警告,也是提醒,更是默许了他目前的地位和行动空间,只要不过界。

退朝后,黄星心中冷笑。淑贵妃一党的伎俩,并未动摇父皇对他的基本信任,反而暴露了他们的急躁和黔驴技穷。然而,“少去打扰”的告诫,也意味着他与邱鼎杰的联系需要更加隐秘和谨慎。

他回到王府,立刻召来心腹,下达了新的指令:“让我们的人,盯紧淑贵妃母家及其党羽的核心人物,搜集他们不法之事的实证,尤其是与漕运、盐铁等旧案可能相关的线索。另外,对皇觉寺的暗中保护,提升到最高级别,绝不能再有任何闪失!”

既然对方已亮出獠牙,他也不再客气。他要主动出击,不仅要防守,更要找到对方的致命弱点,一击制胜!而邱鼎杰的安危,是他所有行动中,不容有失的底线。

与此同时,皇觉寺内。虽然黄星无法再轻易前来,但那条隐秘的联络线却更加活跃。邱鼎杰不仅能收到外界关于朝堂动向的简要信息,还能得到黄星亲笔写下的、看似是佛经注解、实则暗藏关切与鼓励的短笺。他知道黄星正在为他、为他们共同的未来而奋力拼搏。这份无声的支持,让他在这清冷古刹中,内心充满了力量与温暖。他更加潜心于典籍,不仅研读佛经,也开始涉猎史册策论,默默积蓄着智慧,等待着有朝一日,能真正站在黄星身边,与他并肩面对风雨。

京城的天空,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宸王府与淑贵妃阵营的较量,已从暗处的试探,转向了更直接的明争暗斗。而这场斗争的核心,除了权力,更牵扯着一段不容于世的深情。风暴,正在酝酿,下一次爆发,必将更加猛烈。

打开布咕客户端阅读

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

立即体验